鍍鎳目的與作用:鍍鎳層主要作為銅層和金層之間的阻隔層,防止金銅互相擴散,影響板子的可焊性和使用壽命;同時又鎳層打底也大大增加了金層的機械強度。專業(yè)鍍鎳時注意:打底用或做外觀,增進抗蝕能力及耐磨能力,(其中化學鎳為現代工藝中耐磨能力超過鍍鉻)。(注意, 現在許多電子產品,比如DIN 頭,N頭,不再使用鎳打底,主要是由于鎳有磁性,會影響到電性能里面的無源互調)
鍍金,是一種裝飾工藝,也是常用詞匯之一。鍍金最初是指在器物的表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金子。后來,亦用來比喻人到某種環(huán)境中去深造或鍛煉只是為了取得虛名。鍍金質量的優(yōu)劣是視鍍金層的厚度多少、光澤亮暗為準?,F在國際上通行的鍍金首飾標準是;好的鍍金首飾鍍層厚度在10微米-25微米,一般的專業(yè)鍍金首飾鍍層厚度在2微米-3微米,如果在0.18微米以下鍍層的首飾,就不能稱為“鍍金”而稱為“涂金”,它屬于廉價的首飾工藝 。
鍍銀最早始于1800年,第一個專業(yè)鍍銀的zhuanli是1838年由英國伯明翰的Elkington兄弟提出的,所用的鍍液為堿性氰化物鍍液,與他們發(fā)明的堿性氰化物鍍黃金體系很類似。一個多世紀以來,鍍銀液的基本配方和當年的配方差別不大,僅僅是提高了銀配位離子濃度以達到快速鍍銀的目的而已。氰系鍍液過去的主要缺點是使用的電流密度小,現在這個問題也解決了,高效鍍銀使電流密度可高達10A/dm,光亮鍍銀可達1.5~3A/dm,其鍍面光滑而無需再打光,也可鍍厚。近年來快速發(fā)展起來的電子元器件的高速選擇性鍍銀,如引線框架的選擇性鍍銀,采用噴射鍍的方法。所用的電流密度高達300~3000A/dm,鍍液中氰化銀鉀[KAg(CN)2]的濃度 也高達40~75g/L,陽極采用白金或鍍鉑的鈦陽極,這樣在1s內即可鍍上約4~5μm的銀層,它已能滿足硅芯片和銀焊墊之間用鋁線來鍵合(Bonding)。
鍍銀處理:銀在大多空氣中很快就變色(tarnishes),此變色為黑竭色的硫化物污跡(sulfide stain)不僅泵壞外觀而且損失焊接性(soderability)。為了防止或阻延此變巴的形成,鍍三元合金生產鍍銀需做鍍后處理如再鍍上層(overlays)金或銣(rhodium),鍍化處理 (passivation treatments)包括鉻酸鹽處理(chromating)及涂裝氧化鍍(beryllium)、膠狀物(colloidal)。山西優(yōu)質鍍三元合金生產鍍銀廠家的鍍層用于警備腐化,增長導電率、反光性和都雅。普遍應用于電器、儀器、儀表和照明用具等制造工業(yè)。電器、儀表等工業(yè)還接納無氰鍍銀。電鍍液用硫代硫酸鹽、亞硫酸鹽、硫氰酸鹽、亞鐵氰化物等。鍍三元合金生產價格為了防止銀鍍層變色,通常要進行鍍后處理,經常是浸亮、化學和電化學鈍化,鍍貴金屬或有數金屬或涂包圍層等。
優(yōu)質電鍍鎳的優(yōu)點是鍍層結晶細致,平滑光亮,內應力較小,與陶瓷金屬化層結合力強。電鍍鎳的缺點是:受金屬化瓷件表面的清潔和鍍液純凈程度的影響大,造成電鍍后金屬化瓷件的缺陷較多,例如起皮,起泡,麻點,黑點等,極易受電鍍掛具和在鍍缸中位置不同的影響,造成均鍍能力差,此外金屬化瓷件之間的相互遮擋也會造成瓷件表面有陰陽面的現象;對于形狀復雜或有細小的深孔或盲孔的瓷件不能獲得較好的電鍍表面:需要用鎳絲捆綁金屬化瓷件,對于形狀復雜、尺寸較小、數量多的生產情況下,需耗費大量的人力。
鍍銀應用在電子工業(yè)、通訊配置和儀器儀表制造業(yè)中,鍍銀層很容易拋光,有很強的反光本領和良好的導熱、導電、焊接性能。銀鍍層最早應用于裝飾。在電子工業(yè)、通訊配置和儀器儀表制造業(yè)中,普遍采用鍍銀以降低金屬零件的電阻,提高金屬的焊接本領。探照燈及其他反射器中的金屬反光鏡也需鍍銀。由于銀原子容易擴散和沿質料外貌滑移,在潮濕大氣中易孕育產生“銀須”造成短路,故銀鍍層不宜在印刷電路板中利用?,F在利用的鍍銀液經常是氰化物鍍液。銀鍍層最早應用于裝飾。